武汉配资炒股 取款超5万要说明用途? 三部门发文

武汉配资炒股 取款超5万要说明用途? 三部门发文

近日,中国人民银行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、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《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(以下简称《征求意见稿》)武汉配资炒股,并于8月4日起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,截止日期为9月3日。此次发布的《征求意见稿》中,关于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规定的调整,引发广泛关注。

回溯到2022年1月,三部门曾发布《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》,其中明确规定,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时,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,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。这一规定当时引发社会广泛争议,“个人存取现金超5万元需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”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。公众意见不一,部分人认为此举增加业务办理繁琐性,甚至担忧侵犯个人隐私;也有人支持称这是打击洗钱犯罪、维护金融安全的必要手段。之后,由于技术原因,该办法暂缓实施,相关业务仍按原规定办理。

而此次发布的《征求意见稿》中,取消了2022年版监管规则中关于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,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。不过,这并不意味着金融机构对现金业务的监管放松。当开展现金汇款、现钞兑换、票据兑付、实物贵金属买卖、销售各类金融产品等一次性金融服务且交易金额超5万元(或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)时,金融机构仍要开展客户尽职调查,并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,留存客户有效身份证件的复印件或影印件。

此前要求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,虽有助于反洗钱工作开展,但也给部分民众带来不便。如今取消这一硬性要求,对于正常金融交易的民众而言,简化了业务流程,提升了服务体验。同时,监管规则仍强调对于洗钱或者恐怖融资风险较高的情形,金融机构需了解客户的资金来源和用途,并采取强化的尽职调查措施,这表明监管重点正从“一刀切”向精准识别高风险业务转变。

业内人士指出,这一调整是我国反洗钱监管迈向更精细化、“风险为本”新阶段的重要标志。新规在保障公众正常金融服务的同时武汉配资炒股,能更集中地将监管资源投入到真正高风险的业务场景中,进一步提升反洗钱工作的有效性,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。后续,随着征求意见阶段的推进,预计还将根据社会各界反馈对规则进行完善。